新华网兰州5月10日电(宋燕)从靠天吃饭的“穷窝窝”,搬迁到设施齐全的“新家园”;从收入来源单一,到多元增收拓宽致富路……甘肃省武威市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走出了特色乡村振兴路。
5月8日至9日,“解码陇原新乡村”采访团相继走进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古浪县、凉州区等地的多个乡村,解开“天马故里”的乡村振兴“密码”。
“密码”一:党建引领谋振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个曾经的贫困落后村,如何追赶成为了全区美丽乡村的“标杆村”?凉州区黄羊镇上庄村的答案是:党建引领。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上庄村党支部书记杨斌介绍,该村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抢抓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机遇,将党建引领融入乡村建设全过程。
武威市凉州区黄羊镇上庄村(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上庄村党支部探索“支部+合作社”模式,依托村里的4家合作社组建了上庄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实行村党支部成员与专业合作社成员交叉任职,实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带动191户种养殖户增收致富。
养殖小区配套自来水管网、耕地配套地表水滴灌系统……在上庄村党支部的争取下,基础设施和惠民设施两块“短板”也逐渐补齐,全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为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党建引领、锚定发展方向,上庄村现已形成舍饲养殖、日光温室、特色林果、饲用型甜高粱四大富民主导产业,145户农户住进了水电暖一应俱全的小康住宅。2022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800元。
“发展无止境。”杨斌说,村党支部将继续拓宽群众致富增收门路,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密码”二:“多点开花”育产业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提到产业,富民新村的村民,会给你掰着手指头细细数,牛、羊、串收番茄、草莓、香瓜……
古浪县干城乡富民新村位于黄花滩生态移民区。2018年,村民们从自然环境恶劣,靠天吃饭的南部山区,搬迁安置到这里,开启了新生活,收入也更加多元。
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农业产业分布图。新华网发
干城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张小健介绍,为了助农增收,富民新村聚合资金资源,因地制宜盘活发展要素,确定了“8+N”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打出了“日光温室精细果蔬+舍饲牛羊养殖+大田饲草种植”产业发展“组合拳”,走出了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路子。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该村特色产业多点开花,累计建成日光温室422座、养殖暖棚940座,羊存栏4万多只、牛存栏2000多头。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海升集团智能玻璃温室相继落地投产,以串收番茄、草莓、香瓜为主的优质果蔬产销两旺。
2022年,富民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89.88万元,是2019年的3.86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685元,是2019年的1.72倍。
在肉羊养殖、肉牛养殖、日光温室、经济林四驾“产业马车”的驱动下,富民新村正奔跑在产业兴、百姓富的康庄大道。
“密码”三:“内外兼修”焕新颜
在天祝县抓喜秀龙镇炭窑沟村,曾经生活环境脏乱差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经过风貌提升改造后,焕然一新的村落宅院。
2021年,该村被确定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摸清现状,对症下药。”抓喜秀龙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程科年说,确定为示范点以来,镇上对村庄进行了全面改造提升。
一方面人居和畜牧业养殖分开,另一方面对村庄的路面、巷道实施了硬化,改造了土炕、旱厕等,并将供水、污水、弱电等管网“入地”。
如今,漫步在村子里,脚下巷道平坦整洁、眼前屋舍焕然一新。
“面子”靓了,“里子”也得强。炭窑沟村综合运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道德储蓄所、巾帼家美积分超市等,纵深推进乡村治理,提升精神风貌。
而作为天祝县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移民新村,松山镇秀杰村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也同样全力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补足乡村振兴“精神之钙”。
清晨七点半,该村设立的“秀杰之声”广播站就开始广播,向村民传递党和政府声音,宣传法律法规。
“村里还通过‘美丽庭院’‘好婆婆’‘好儿媳’评选活动等,用细微小事育德育人、传承美德,弘扬良好风尚。”该村党支部书记王正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