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年君士坦丁去世,罗马帝国再次分裂。他的长子君士坦丁二世分到了不列颠、西班牙和高卢,但后来与其弟君士坦斯(Constans) 发生争执,于340年入侵意大利,很快被杀。
350 年,君士坦斯死于宫廷政变,他在高卢的一位野战军将领马格嫩提乌斯(Magnentius)篡得王位,统治了西部。据说此人的父亲是不列颠人,母亲是法兰克人。他建立的分裂王国以拥护基督教的正统派自居,公然挑战君士坦丁的另一个儿子、统治帝国东部的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所支持的阿里乌教派(Arianism)。
(资料图片)
君士坦提乌斯二世3年后击败了马格嫩提乌斯,他派了一名素以奸诈闻名的宫廷官员保路斯 (Paulus)前往不列颠,此人陷害对手的手段如同链条般周密,故得诨名“链条”(Catena)。他对那里曾经支持篡位者的人疯狂报复, 许多无辜者受株连。不列颠大区的代理官马提努斯(Martinus)在绝望之中试图刺杀保路斯,但一刺未中,只得当场自杀。马格嫩提乌斯看来在不列颠有不少追随者。
保路斯的迫害虽然血腥,但涉及面恐怕不会越出社会上层。放眼整个罗马帝国,蛮族的大规模入侵已经开始,对帝国的经济生活造成 了广泛破坏。相对而言,偏安一隅的不列颠此时还没有受这股浪潮的波及,正因为如此,这个岛上的原料和谷物等资源日益为帝国所看重。355年,君士坦提乌斯二世任命朱利安为凯撒,派他去高卢管理帝国西北事务。朱利安很快发现那里的官员中饱私囊;更要紧的是,蛮族人阻碍了海路交通,使不列颠无法向驻守莱茵河的军队直接运输粮 草,而只能把谷物先运到高卢,再通过陆路运往日耳曼。为了打开沿莱茵河的供应路线,朱利安打了几次大仗,终于在359年将这个难题基本解决。然而,不列颠本地的问题却刚刚开始。
360年冬,苏格兰人和皮克特人撕毁了与罗马帝国签订的和约,而入侵不列颠大区。朱利安派了他的骑兵大将军卢皮奇努斯去对付, 至于这位将军在不列颠战果如何,史料无记载,但肯定没有获得长久效果。朱利安后来去和波斯人打仗,于363年死在东方。次年,瓦伦提尼安成了帝国西部的皇帝,此时,“战争的号角几乎响彻整个罗马世界,最野蛮的部落纷纷起来肇事,袭击他们附近的边境。在同一时间内,阿拉曼人抢劫了高卢和里提亚……皮克特人、撒克逊人、苏格兰 人和阿塔科特人用不间断的灾难骚扰不列颠人”。
“不间断的灾难”在367年阿米亚努斯所谓的“蛮族人的合谋”(conspiratio barbarica)中达到顶点,当时,众多蛮族共同对罗马帝国发动了进攻。皮克特人和苏格兰人蹂躏了不列颠,法兰克人和撒克逊人劫掠了高卢。罗马设在边境地区的侦察兵(areani)看来 串通了蛮族,让他们轻易越过了边境,并伏击俘获了不列颠的将军弗洛夫奥德斯(Fullofaudes)、杀死了“滨海统帅”(comes maritimi tractus)尼克塔里杜斯(Nectaridus)。
这次入侵,蛮族可能是在一位首领的协调下发动的,但不大可能结成长久的联盟作战。入侵的动机今天已不可考,只能依靠猜测,大概是为了抢夺财富或通过战事巩固自己在族人中的地位。瓦伦提尼安先后派了他的宫廷大臣和骑兵大将军前往平定,但都没有效果。最后,他派出“军事统帅”(comes rei militaris)狄奥多西(Theodosius),从头衔上看,“军事统帅”不是常设职位,应该是针对特别行动临时授予的。狄奥多西带了野战军的四支部队约2000人从布洛涅港出发,一抵达伦敦附近就遇到被大量战利品拖累的流寇。在扣留了部分战利品后,他进入伦敦,并在那里过冬。他利用冬季的休整时间扩充军队, 对以前的逃兵既往不咎,重新召集回来。次年,他通过海陆两路向蛮族发兵,最终恢复了秩序,并解散了被蛮族买通的侦察兵。
在罗马帝国晚期,不列颠仍被用来流放政治犯。潘诺尼亚人瓦伦廷(Valentinus)因今人不知的罪名被流放到不列颠,他立即利用这个机会联络不列颠的其他流放者甚至军队,起来反对瓦伦提尼安;这次叛乱也被狄奥多西平定。372年,瓦伦提尼安又把美因茨附近一位阿拉曼人的王派到不列颠当司令,因为当时不列颠军队中已有了一支强大的阿拉曼人组成的分队。
375年瓦伦提尼安死后,其子格拉提安(Gratian)取得对帝国西部的统治权,格拉提安遂任命狄奥多西将军之子狄奥多西一世为帝国东部皇帝。然而,不列颠驻军认为他们的一个统帅比格拉提安更胜任皇帝之位,383年,他们拥戴西班牙人马格努斯·马克西穆斯为他们的皇帝。马克西穆斯立即动身前往欧陆与格拉提安一争高下;格拉提安是被自己手下人杀死的,但到388年,狄奥多西一世击败并杀掉了马克西穆斯。
马克西穆斯离开不列颠时带走了那里能带走的一切驻军,他死后,这些军队再也没有返回不列颠,这样,不列颠就暴露给西北方的 苏格兰人和北方的皮克特人,他们得以放肆地袭击和抢劫。到394年, 狄奥多西一世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但他次年就去世了,罗马帝国由他的两个儿子继承:阿卡迪乌(Arcadius)统治东部,霍诺里乌 (Honorius)治理西部。霍诺里乌成了统治不列颠的最后一个合法的罗马皇帝。
此时,整个帝国的真正领导人其实是步兵大将军斯提利科 (Stilicho),将军的父亲是汪达尔人,他自己是狄奥多西一世的女婿,又是霍诺里乌的岳父。他大约在388-389年间采取军事行动,取得了对撒克逊人、皮克特人和苏格兰人的胜利,但这件事保存在恭维他的诗歌中,从诗歌文本看不出胜利是出自斯提利科的亲征,还是他派遣手下人在不列颠获得的。
进入5世纪,罗马帝国疲于应付愈演愈烈的蛮族入侵,形势竟至急转直下,不列颠一下成了可以抽调人马去捍卫帝国心脏的根据地了。401年,斯提利科从不列颠调走一些驻军,去对付西哥特人。从379年开始,不列颠发行的罗马钱币已锐减,在不列颠大量发现的、最晚的罗马钱币铸于402年左右,钱币主要用来支付军饷,所以,这可以视为是斯提利科从不列颠撤军的佐证。 如果还剩下任何军队,那么也在407年追随篡位者君士坦丁三世,前往高卢争夺帝位去了。
西罗马帝国已经风雨飘摇,帝国首府从米兰迁到意大利东北的拉文纳,这里的偏僻沼泽或许能让霍诺里乌感到一丝安全;他再也无心过问不列颠了。由于君士坦丁三世抽走了军队,不列颠人只能自己组织武装,对抗蛮族的入侵。罗马法禁止行省人民自立武装,但此时不仅不列颠居民这么做,大陆上的一些克尔特人也这样做。在408至409年,不列颠人发动了一次起义,赶走了罗马官员。
410年,霍诺里乌写信给不列颠人,授意他们保护自己。至此,那套互惠互利的庇护体系在不列颠停止运转了,不列颠人再也无需纳税供养罗马驻军了,罗马在不列颠的统治彻底落幕。但罗马对不列颠的影响并未戛然而止,如同公元43年以前罗马的影响已经逐渐增强,410年以后罗马影响也是逐渐消失的。要等到两三代人以后,人们对罗马行省的记忆才会终结。罗马人走后,苏格兰人和皮克特人再次入侵,最终造成杀戮遍野、城市荒芜。不列颠人无奈之下,于446年最后一次向正在高卢的一位罗马将军写信求援:
野蛮人把我们赶进大海;大海又把我们赶回野蛮人那里。在这两种死法中,我们不是被杀死,就是被淹死。
此信石沉大海,没有得到回应。一些不列颠人继续抵抗,他们藏进山林洞穴之中,最终击败蛮族人,享有了一段时间的和平与繁荣。 但好景不长,一场瘟疫后,蛮族人再度入侵;不列颠人召开会议,商讨御敌之道,这说明,当时仍有某种形式的政府存在,仍可能按照罗马的行事方式运行。一位领袖采用了前人的先例,把撒克逊人请来对付不列颠的敌人,条件是划出一些土地给撒克逊人定居。撒克逊人获胜后,却反过来攻打不列颠人,并把自己的族人大量引入不列颠。他 们似乎逐步控制了不列颠东部;但这些事件的顺序如何,学界有很多争论,恐怕永远也不会有定论。
最后,不列颠人开始重组,听命于安布罗修斯(Ambrosius Aurelianus),他大约于493年在巴顿山(Mount Badonicus)击败了撒克逊人。安布罗修斯很可能是罗马化的不列颠贵族后代,可以说是英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罗马人。他的胜利将不列颠人和撒克逊人的均势维持了半个多世纪:不列颠人控制西部和北部,撒克逊人则在南部和东部建立起新的优势。值得一提的是,英国民间传说中的亚瑟王,恰恰在巴顿山打败了入侵者,但亚瑟王的历史真实性却得不到信史的确 认。
577年,撒克逊人在今天格洛斯特郡的德哈姆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一举夺下格洛斯特、赛伦塞斯特和巴思三座城市。至此,延续某种程度的罗马不列颠的企图,也就彻底破灭了。 罗马不列颠的终结也是整个罗马帝国断裂、沉沦和衰亡的一部分。但任何终点也都是起点,经过一系列的传承、更新和转型,基督教世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不列颠也是这个进程的一部分。
罗马官员离开后,不列颠与罗马世界的联系主要是通过基督教会来实行的。基督教不再是戴克里先四帝共治时期的受害者,相反,随着君士坦丁将其合法化,它迅速积累起大量的财富和政治权力,影响一下遍及整个帝国,而它完善的组织结构又使它成了罗马帝国的国中之国。罗马行政体系中的很多术语被基督教采纳了,比如,diocese 从“大区”变为“主教区”,vicarius从大区“代理官”转化为“主教代理”,decuriones从“市元老”演变成“助祭”,诸如此类。但统一的组织结构不能保证信徒的信仰一致,从一开始,这个宗教就被教义分歧拉扯得四分五裂,有时甚至达到流血的程度。
不列颠出生的贝拉基(Pelagius)曾在这方面大出风头。他在380年离开动乱的故土前往罗马学习,企图有所建树。他的思想比较自由,对原罪的教义持有异见;他否认奥古斯丁的观点,奥古斯丁认为,人在亚当夏娃偷吃禁果后丧失了自由意志,必须通过上帝的恩典才能获救,而上帝的恩典是预定的,取决于上帝的抉择。贝拉基却肯定人的自由意志,主张人可以选择行善,由此决定自己的命运,干预上帝的判决。这个异端见解在教会内引起了极大争议,奥古斯丁神学体系中最有影响的部分就是在与贝拉基的辩论中形成的。
贝拉基能被奥古斯丁当做对手,其修养自然不俗;不过,他的论敌常常用针对蛮族人的羞辱性语言对他的不列颠出身大加嘲弄,称他为“大家伙”“山区鄙人”“细脖子的巨人”“灌满了爱尔兰稀粥的愚人”。 这些称谓让人想起凯撒当年对不列颠人的叙述,可见,即使到罗马帝国晚期,不列颠仍然受到明显的歧视。离散在外的不列颠人,哪怕拥 有贝拉基这样的教养,仍无法逃脱被歧视的命运。
429年,即不列颠脱离罗马世界近20年后,高卢主教会议委派欧塞尔(Auxerre)主教圣日耳曼努斯(St Germanus)率领一个主 教团访问不列颠,与当地的贝拉基分子进行辩论,辩论地点应当在圣奥尔本斯。 按照圣日耳曼努斯传记作者的说法,贝拉基的拥护者首先陈述自己的观点,他们言辞空洞、漫无目的,而高卢主教一开口便是“滔滔雄辩和来自使徒和福音传道者的隆隆雷鸣”,于是贝拉基分子败下阵去。日耳曼努斯接着治愈了一位盲女,她是当地显贵的女儿,其父有平民官头衔。之后,日耳曼努斯不慎摔跤受伤,“正当他在一间屋里休息时,周围房屋着了火。不过,烈焰虽然吞噬了周围一切,他所在的屋子却完好无损。
此后,日耳曼努斯又治愈了许多病人,他自己最终也神奇痊愈了。”这时,苏格兰人和皮克特人来袭,以前当过兵的日耳曼努斯又率领不列颠人与之作战,此次战役看来发生在北威尔士。这位圣徒打仗之前为军队集体施洗,并教导士兵打仗时跟着他高呼“哈利路亚”(意即“赞美上帝”)。这一招真把蛮族人吓得掉头逃窜,日耳曼努斯由此教导了不列颠人:以正确的信仰崇拜上帝,收效可以立竿见影。最后,他向民众布道,要他们忏悔自己的罪孽。这 个故事不仅表明教会组织此时已在不列颠建立起来,更生动地透露出,基督教世界虽说衍生于罗马世界,但它的气质和风格已与旧的世界迥然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