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6月12日,《山西日报》刊发《小院景托起大愿景》的调研文章,对省级“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示范县”静乐县发展庭院经济的做法进行了报道。
庭院经济即农户家庭院落经济,指的是农民以自己的住宅院落及周边场域为空间范围、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小规模生产经营、为自家和社会提供农业土特产品和有关服务的经济形式,是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静乐县通过发展庭院经济,不仅装点了村民的家园,也扮靓了乡村的每一个角落,而且激发出了农村经济的活力,进一步筑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我们要进一步学习推广其做法,让农家“方寸地”,变为致富“聚宝盆”,勾勒出三晋大地引人入胜的“美丽乡村”全景图。
要让老百姓得到实惠。静乐县,曾经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在发展庭院经济中,该县聚焦入户产业稳定增长这一关键,组织乡村两级、驻村工作队通过全面走访农户、多方征求意见,对全县138个脱贫村脱贫人口收支现状、务工意愿、技能特长等情况综合分析、逐户研判,在全县12个乡镇36个村集中连片打造1418户高质量庭院经济示范户,每村参与户数占到全村常住户数的60%以上。同时,组建专业技术团队现场指导,并针对各户实际,组织开展“菜单式”技能培训,确保群众“有意愿做、有技能做”。以静乐县王村镇下王村脱贫户梁俊田为例,仅仅通过木耳养殖一年能收入1万元。静乐县王村镇下王村脱贫户梁俊田通过发展庭院经济,不仅以前乱堆乱放的院子现在整整齐齐,面貌焕然一新,而且每年仅仅种植木耳一年的收入就达到一万元以上。学习静乐县的做法,我们要以庭院为载体,围绕群众增收,根据不同区域庭院实际情况,发挥资源优势和特色,让普通的农家小院变成小作坊、小工厂,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守着家也有钱赚,从而激发村民发展热情。
要让小产业对接大市场。庭院经济归根到底是一种市场经济,其发展既要地方政府支持引导,更需要对接市场,激发农户自身的创造活力。静乐县王端庄村采取“政府引导、单位帮扶、农户互助”共建方式,依托山西禾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先进技术、销售平台等优势,今年全村抱团发展地菇菌类种植,最终依靠“品牌化”进行发展。辛村乡由乡政府出面,统一与一家商户签订了收购蔬菜合同、与两所中学建立了供货渠道,并与省帮扶单位后勤部门签了订单,逐步让小产业对接上了大市场。目前静乐县已形成了村社引领型、企业主导型、能人带动型、自我发展型、共建共享型等多种庭院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庭院经济与产业链有效联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地方的乡村都有独特的风土人情、资源优势,这就是市场竞争的基础所在。学习静乐县的做法,我们从实际出发,在突出乡土特色,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则加、宜商则商,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子的同时,通过订单生产、服务协作、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发展庭院经济,让小产业对接大市场,不断增强自身发展活力。
梦寻诗画家园,心泊优美庭院。从陶渊明的“守拙归园田”到孟浩然的“把酒话桑麻”,农家小院不仅具备农村生产生活的实用价值,也承载着看得见的乡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发展庭院经济,对农户是增收,对村庄是美丽,对县域是新的增长点,对国家是促进就业,增强食物保障能力、夯实广义粮食安全根基,可谓是一举多得、对多方有益。相信,随着全省各地庭院经济的发展,三晋大地的广大乡村院落必将更加整齐、空气更加清新、环境更加优美,农民“钱袋子”更鼓、日子更加红火,呈现出一幅多姿多彩的美丽图景。(邢云鹏 赵海燕)